吉安鄉幼兒鄉土教育-小ㄚ幼兒園-吉安藝文有GO美

教案主題:吉安藝文有GO美

單元一:文化藝術-雕刻

班級/幼兒年齡:5~6歲

活 動 時 間:50分鐘

設 計 者:組長/林桂英  組員/陳婉婷

活動緣起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原先的原住民文化,加上過去四百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吉安鄉的藝術文化由本土展開探索,融合了雕刻、花布、藍染、歌謠及原住民編織等,讓小朋友一同體驗吉安鄉的本土文化,並從探索中學習,多元文化的藝術‧

課程目標

認-1-3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
語-1-3認識社會使用多種語言的情形
社-1-5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關係
美-3-1樂於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 回應個人的感受

學習指標

認-大-1-3-2以圖像或符號記錄生活物件的多項訊息

認-中-1-3-1觀察生活物件的特徵
語-中-1-3-1知道生活環境中有各種不同的語言
社-小-1-5-1認出生活環境中常接觸的人事物
美-幼-3-1-1樂於接觸視覺藝術、音樂或戲劇等創作表現

教學資源

雕刻圖片

活動內容與過程

(一)引起動機
*用圖片介紹阿美族雕刻。
(二)發展活動
1. 戶外教學到阿美族文化館參觀遊覽。
2. 說明阿美族雕刻由來、結構與功能。
 木柱雕刻型制特殊,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
的內涵,亦成為該族群近年祖祠重建之依據。
 老師拿出雕刻作品,請幼童觀察並分享
 老師雕刻作品由來?
 老師分享雕刻作品的結構?
 請幼童實作雕刻作品
3. 欣賞阿美族的雕刻之美。

(三)綜合活動:
美術創作,用黏土自由塑造出雕刻圖案的形狀。


單元二:文化藝術-客家花布

班級/幼兒年齡:5~6歲

活 動 時 間:50分鐘

設 計 者:組長/林桂英  組員/陳婉婷

活動緣起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原先的原住民文化,加上過去四百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吉安鄉的藝術文化由本土展開探索,融合了雕刻、花布、藍染、歌謠及原住民編織等,讓小朋友一同體驗吉安鄉的本土文化,並從探索中學習,多元文化的藝術‧

課程目標

認-2-2整理自然現象訊息間的關係

語-2-3敘說生活經驗
社-2-3調整自己的行動,遵守生活規範與活動規則

學習指標

認-1-2蒐集自然現象的訊息

語-2-4看圖敘說
社-3-6關懷生活環境,尊重生命

教學資源

關懷生活環境,尊重生命看圖敘說

活動內容與過程

 引起動機
‧請幼兒說說看有沒有參觀過好客藝術村?好客藝術村裡有什麼東西呢?
 發展活動
(一) 拿出「油桐花•五月雪」繪本或油桐花的圖片(影片),讓幼兒進行探索。
1. 詢問幼兒是否看過這種花?知不知道花的名字是什麼呢?(若有真實的花朵可讓幼兒摸一摸及聞一聞。)
2. 請曾經看過油桐花的幼兒分享自己是在哪裡看見的。
(二) 利用以下問題,引導幼兒發表看法:
1. 好客藝術村裡中有什麼?
2. 讀本中美麗的袋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3. 柿餅是用什麼做的呢?請幼兒品嘗柿餅,並說一說柿餅的味道如何。
4. 說明這些都是客家獨有的文化特色。
(三) 客家花布創作:請幼兒運用客家花布色紙撕貼在衣服、褲子的線稿上,完成「美麗的客家花布」學習單。

 綜合活動
(一) 將自己設計的衣服與他人分享。
(二) 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比較喜歡身上穿的衣服還是客家花布衣呢?
◎學習區活動:
‧美勞區:請幼兒發揮創意,用不同的花布衣設計不同款式的衣服。

 


單元三:文化藝術-藍染

班級/幼兒年齡:5~6歲

活 動 時 間:50分鐘

設 計 者:組長/林桂英  組員/曾恩群

活動緣起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原先的原住民文化,加上過去四百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吉安鄉的藝術文化由本土展開探索,融合了雕刻、花布、藍染、歌謠及原住民編織等,讓小朋友一同體驗吉安鄉的本土文化,並從探索中學習,多元文化的藝術‧

課程目標

認-2-2整理自然現象訊息間的關係

語-2-3敘說生活經驗
社-2-3調整自己的行動,遵守生活規範與活動規則

學習指標

認-1-2蒐集自然現象的訊息

語-2-4看圖敘說
社-3-6關懷生活環境,尊重生命

教學資源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準備幾樣花布作品或藍染作品,讓幼兒欣賞。

發展活動

1.引導幼兒觀察讀本上的照片,請幼兒說一說觀察到這些作品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邀請幼兒進行「動手做藍染」的活動:

(1)準備一塊布,包住大大小小的彈珠或數塊,並用橡皮筋或繩子綁好。

(2)綁好的布要完全泡在染料裡(亦可用葡萄汁替代),不可露出來。

(3)數分鐘後,將染布拿到清水桶中浸泡。

(4)再重複一次步驟2.和步驟3.。

(5)最後一次泡完清水後,將橡皮筋或繩子鬆開,將布完全打開,等待風乾,成品就完成了。

  • 拿出成品,再複習一次製作步驟,幼兒了解後,發給幼兒材料,讓幼兒開始進行。
  • 活動結束後,請幼兒清理環境。
  • 綜合活動
  • 請幼兒分享自己的作品,如:綁布時,布裡面放了什麼東西,染出來的花樣和別人一樣嗎?
  • 幼兒分享完自己的作品時,請其他幼兒給予回饋,讓幼兒學習欣賞不同的創作。

◎學習區活動:

‧美勞區:展示幼兒的藍染作品,供大家欣賞,並提供棉布、彈珠、染料等製作素材,讓幼兒自由創作更多作品。

 


單元四:文化藝術-泰雅族編織

班級/幼兒年齡:5~6歲

活 動 時 間:50分鐘

設 計 者:組長/林桂英  組員/曾恩群

活動緣起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原先的原住民文化,加上過去四百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吉安鄉的藝術文化由本土展開探索,融合了雕刻、花布、藍染、歌謠及原住民編織等,讓小朋友一同體驗吉安鄉的本土文化,並從探索中學習,多元文化的藝術‧

課程目標

認-2-2整理自然現象訊息間的關係

語-2-3敘說生活經驗
社-2-3調整自己的行動,遵守生活規範與活動規則

學習指標

認-大-1-1-6運用數字符號記錄生活環境中的訊息

語-中-1-4-2知道能使用圖像記錄與說明

社-小-2-3-2聽從成人指示,遵守生活規範

教學資源

影音資源、圖片資源

參考吉安鄉志圖書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老師拿出各種顏色的毛線請幼童分享毛線可以有甚麼作用呢?

發展活動

1.老師不同編織作品的完成品進行分享

2.老師拿出分享泰雅族文化中織布的文化

(在泰雅族文化當中,織布很重要,能夠織一塊好布,漂亮的布,是泰雅族女性的美德)

3.拿出編織器進行實作編織

綜合活動

請幼童分享自己編織完的作品,並將作品放置學習區欣賞

 


單元五:文化藝術-服裝時尚秀

班級/幼兒年齡:5~6歲

活 動 時 間:50分鐘

設 計 者:組長/林桂英  組員/曾恩群

活動緣起

我們住在吉安就要認識我們在地吉安鄉的美食,吉安鄉位於木瓜溪與吉安溪的沖積扇之上,平原面積遼闊,可耕地足足有5千餘公頃之多,為花蓮縣的主要農作物生產地,生產稻米、甘藷、南瓜、玉米、甜椒、韭菜、芋頭、龍鬚菜、芥菜及少數水果等,其中芋頭方面為全台四大產區之一,而龍鬚菜為第一大產區,栽培面積占全台灣43%。

課程目標

認-2-2整理自然現象訊息間的關係

語-2-3敘說生活經驗

社-2-3調整自己的行動,遵守生活規範與活動規則

學習指標

認-大-1-1-6運用數字符號記錄生活環境中的訊息

語-中-1-4-2知道能使用圖像記錄與說明
社-小-2-3-2聽從成人指示,遵守生活規範

教學資源

服裝走秀影片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老師請幼童回想,文化藝術課程中所學的藍染、花布、編織、雕刻等課程並分享

發展活動

1.老師將幼童做的藍染及花布、編織雕刻……等作品協助加工服裝貨配件,並進行穿戴

2.老師撥放走秀影片,請幼童觀察影片中的阿姨、叔叔如何走秀

3.布置走秀的大舞台,進行文化藝術的走秀活動‧

綜合活動

請幼童分享穿著文化服裝時走秀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