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地方學”與”地方文化”的在地知識體系,是臺灣研究與在地發展的重要支柱,其看似尋常的日常,呈現了地方蓬勃的生命力與鮮活的文化特色。東臺灣在過去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在獨特的地形條件與國家的邊陲區域發展、多元族群的開發,以及長期的社會變遷下,從城市到鄉村的各個社區部落,皆呈現多元且相異的生活方式。
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期以數位科技為媒介與方法,深化人民與土地的歷史文化連結,促進具有文化識別的臺灣原生文化內容發展;計畫將結合「博物館典藏資源開放」與「社區營造在地知識建構」兩大路徑,建置國家級數位文化資源整合協作平台,並以「全民共創」為目標,擴大擾動社區與社群,參與集體文化知識記憶的盤點徵集與轉譯行銷,進而推動國家級數位文化資源開放,與多元加值應用,發展原生文化內容IP,整體落實臺灣文化DNA (Diversity/Nearby/Advance)之收、存、取、用。
因此,本計畫以「東部地區研究文獻」及「東臺灣在地運用知識」為主題,盤點過往地方知識出版品、文史調查成果、灰色文獻、口述資料等,及花蓮縣與臺東縣各級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社區組織、藝文團體及空間(補助)產出之在地知識成果,進一步針對上述資料萃取文化資材,並進行數位公共化作業。
本計畫的執行效益如下所示,從文化資材產製端到輸出運用端,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的具體效益:
- 保存紮根層面:將文化部門的各類出版品與灰色文獻,有效滲透到在地知識系統,並可從個人、特定社群、社區及地方工作者的角度來分享、盤點文化資材,進一步梳理在地知識系統,並發展在地知識學。
- 推廣運用層面:藉由數位平台及故事地圖等工具,讓各級學校、地方文史館、社區大學可更有效推廣在地知識,並透過公共化數位典藏與授權,讓獨立書店與出版業者有更多推廣及創意發想的空間。
- 經濟生產層面:讓數位文化資材在數位平台及公共化授權的推廣下,有更多跨域的創意應用空間,提供藝文創作、觀光旅遊、流行音樂及電影業、乃至於博物館主題策展,得以發展新創產業並創造文化產值。
本計畫預定至少完成50筆在地知識主題清單,2,000筆以上的文化資材詮釋資料撰寫及數位檔案建置。計劃執行期間將規劃執行花蓮及臺東的研習推廣活動共7場次,並企劃兩場加值運用活動中,以「地圖協作」的概念,推動「故事地圖」撰寫與推廣,以充分發揮民眾參與,擴大數位資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