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幼兒鄉土教育-芝蔴村幼兒園-吉安在地文化(多元族群)
教案主題:吉安在地文化(多元族群)
設計理念
1. 豐富多元的在地環境:吉安在地環境特色具有豐富自然資源、多族群、多文化匯集,能讓孩子在認識差異與尊重異己中,培養多元文化的涵養,創造學習多元文化的機會。
2.認識吉安在地文化-多元族群:吉安鄉的居民涵蓋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刊行的《臺灣府志》,紀載了直腳宣社群,成為吉安境內最早見諸史書的住民。往後的時間裡,閩南、客家披荊斬棘來此定居,日本人來了又去,還有外省族群的移入。多年來,各族群間不同生命的交融,建構了跨越族群的生命共同體,卻又各自保有獨特文化風格,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
3. 上學期與孩子們討論認識有關吉安地名、地理位置及重要景點,並帶領孩子走訪吉安景點與廟宇的活動課程。這次我們將與孩子們繼續探討吉安多元族群的認識,在吉安鄉的族群相當多元,老師主要介紹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並將「族群」的概念帶入課程裡,讓幼兒了解我們居住在[吉安]這塊土地上有著不同的族群,再藉由課程活動中,包括文化背景、各群族的特色、飲食、語言、服飾..等等,以提供孩子不同文化的接觸經驗,讓孩子認識
、尊重、接納自己和其他族群。
教學目標
1. 認識不同族群的名稱。
2. 了解各族群的文化特色,不同語言、服飾及飲食文化。
3. 透過多媒體及實地訪查,了解各族群的特色,培養尊重不同文化。
4. 發現問題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5.增進幼兒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培養幼兒欣賞多元文化的興趣。
單元一:我是哪一種族?
班級/幼兒年齡:中班(4-5歲)
活 動 時 間:60分鐘
設 計 者:第九組 (王子敏、武春子、陳雅芳、王怡潔)
活動緣起
活動進行時,先詢問幼兒是否知道我們居住的[吉安]有那些族群?然後老師以族群的圖片一一介紹吉安的多元族群,包括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讓孩子認識不同族群的名稱,並以[我的族群是…]學習單的分享,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族。
課程目標
1.理解圖畫書的內容與功能。
2.蒐集生活環境中的數學訊息。
學習指標
1.認-中-1-1-3 覺知生活環境中的數字符號。
2.語-中-1-1-2 理解團體互動中輪流說話的規則。
教學資源
圖畫書(我們都是一家人)、吉安族群的圖片4張
[我的族群是…]學習單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1.老師講述圖畫書(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故事。請幼兒分享故事中他們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語言的不同…等。
2.老師事先設計一張[我的族群是…]學習單,發給孩子回去與家長一起討論後並帶回來分享。
◎發展活動:
1.首先老師先介紹說明吉安鄉有哪些的族群?例如: 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並展示族群圖片讓幼兒知道。
2.分享[我的族群是…]學習單,並與幼兒進行班級族群統計表,同時了解班上族群。
活動進行時,先詢問幼兒是否知道我們居住的[吉安]有那些族群?然後老師以族群的圖片一一介紹吉安的多元族群,包括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讓孩子認識不同族群的名稱,並以[我的族群是…]學習單的分享,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族。
◎我是哪一種族?
老師介紹說明吉安鄉有哪些的族群?例如: 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四大族群,並展示族群圖片讓幼兒知道。再透過[我是哪一種族]學習單,與幼兒討論及分享自己屬於哪一個族群?
O昕:我是閩南人。
O蓁:我媽媽說:我是閩南人。
O勛:我也是閩南人。
O妍:我媽媽告訴我,我阿公是閩南人,我阿婆是客家人,所以我是一半閩南人一半客家人。
O秀:我也是和妳一樣是閩南人和客家人。
O甯:我是外省人。
O均:我是漢族人。
O姸:我是客家人。
O馨:我也是客家人。
老師:你們除了是閩南人、客家人,還有呢?
O宜:我媽媽說:我是阿美族。
Anna:我也是阿美族。
孩子們透過[我的族群是…]學習單,回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紀錄在學習單上,並請孩子分享自己是哪一種族群?藉由分享學習單活動過程中,了解及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族群。
經過大家的分享學習單之後,我們與幼兒一起來統計班上哪一種族人居多?
大家統計之後,閩南人15位。客家人2位。阿美族5位。漢族1位。外省人2位。
幼兒紀錄在[我是哪一種族]看板上,發現班上最多的族群是閩南人有15位。
◎綜合活動
★記憶翻翻樂遊戲
→遊戲配件:吉安族群服飾圖片牌8張(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相同圖各2張)
吉安族群服飾圖片牌
→遊戲玩法:
先將吉安族群服飾圖片8張放在桌面洗牌,然後將將所有的翻翻卡翻至背面蓋牌,輪流翻牌,一次翻兩張,如果找出的圖案是一樣的,就可以取走。
單元二:閩南人
班級/幼兒年齡:中班(4-5歲)
活 動 時 間:60分鐘
設 計 者:第九組 (王子敏、武春子、陳雅芳、王怡潔)
活動緣起
閩南人 披荊斬棘闢天地,早在16世紀,就有閩南人不顧朝廷禁令進入後山。同治13年(1874年),沈葆楨奏議朝廷開闢東部、解除後山禁令之後,從大陸東南沿海招募的移民,以及日治時期,從台灣西部、北部遷移過來的勞工、佃農相繼來到東部,使閩南人成為人數最多的族群,閩南語也成為官方語言之外最通行的語言。
台灣童謠種類是如此多采多姿,除了多首輕柔.婉約的搖籃曲、點仔膠、白鷺鷥外,還有熱鬧的民俗年節及耳熟能詳的農村組曲,首首都蘊含了濃郁的鄉土風.
課程目標
1. 運用各種形式 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
學習指標
1. 美-中-2-2-3 以哼唱、打擊樂器或身體動作反應聽到的旋律或節奏。
教學資源
兒謠海報、錄音機、隨身碟、響板、鈴鼓、木魚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播放閩南兒謠讓幼兒們聆聽,詢問幼兒是否聽過?
◎發展活動:
1.教唱[點仔膠]
→在教幼兒唱[點仔膠]童謠之前,老師先教幼兒唸一唸,然後再放歌曲音樂,大家一起唱。
(歌詞)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
豬腳箍滾爛爛,枵鬼囡仔流嘴瀾。
2. 問幼兒知道什麼是點仔膠?你知道這首[點仔膠]是何種語言的兒謠?
3. 可以請幼兒回去詢問爸爸媽媽除了童謠[點仔膠]之外,還有哪些耳熟能詳的閩南童謠,和大家分享。
◎閩南歌謠我會唱!
老師播放閩南兒謠讓幼兒們聆聽,詢問幼兒是否聽過?然後教唱[點仔膠]這首歌曲,在教幼兒唱[點仔膠]童謠之前,老師先教幼兒唸一唸,然後再放歌曲音樂,大家一起唱。大家學唱完[點仔膠]這首歌曲之後,詢問幼兒知道什麼是[點仔膠]?
幼兒說:不知道?
老師解釋-是柏油,就是馬路上鋪上的柏油,黏黏的是黑色。
老師又問:你知道這首[點仔膠]是何種語言的兒謠?
幼兒說:是台語歌。
◎綜合活動
→敲打樂器-點仔膠(樂器)響板、鈴鼓、木魚
老師教幼兒敲打樂器-點仔膠,將幼兒分成三組,一組拿響板、一組拿鈴鼓、另一組拿木魚,然後配合著歌曲音樂,大家一起敲打樂器。
◎延伸課程活動
回顧上月課程進行認識閩南台語兒歌-教唱[點仔膠],並透過以學習單內容請孩子回去與家長討論和知道還有哪些台語兒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閩南童謠?也很感謝家長們提供一些閩南童謠歌曲名稱協助老師記錄下來,也讓老師及孩子了解原來台語兒歌真的好多好多…藉由家長們在學習單上的紀錄,我們繼續與孩子們一起分享台語兒歌的認識。
從閩南台語童謠中,大部分家長提供的童謠歌名都大同小異,有些童謠是孩子們在小班時老師就有教過唱過,例如:天黑黑、丟丟咚、火金姑、西北雨、白鷺鷥、秀才騎馬弄弄來、羞羞羞、大箍呆、搖籃曲、烏貓…等等,只是現在是讓
孩子們喚起他們的記憶,因此,老師就找了一些孩子們比較熟悉會唱的閩南童謠音樂來放給他們聽一聽、唱一唱,當老師放任何一首童謠,孩子們都能唱出童謠,
於是,老師就先放了一首[大箍呆],孩子們聽到音樂就開始唱起來了..大箍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冷冷我不愛…接著,老師又放了好幾首童謠歌[火金姑]、[白鷺鷥]、[烏貓]、[食菝仔]、[坐飛機]、[西北雨]..。孩子們都會跟著唱出來,等待童謠唱完之後,老師就問孩子們,剛剛你們唱的童謠歌曲知不知道是什麼歌名?有誰可以告訴我?
紹勛: 烏貓。
予馨: 食菝仔。
紫妍: 白鷺鷥。
幼兒: 火金姑、西北雨。
老師又問:那你們知道[火金姑]、[白鷺鷥]、[烏貓]、[食菝仔]的國語(中文)是什麼?
可甯: 大箍呆是大胖子。
紹勛: 烏貓就是黑貓。
老師問:知道[火金姑]是什麼嗎?就是它身體小小的、晚上才會出現,然後它的屁股會發亮?
幼兒:是螢火蟲。
課程結束後,老師將童謠本和CD放置在語文區裡提供孩子聆聽。
單元三:好客藝術村
班級/幼兒年齡:中班(4-5歲)
活 動 時 間:1小時30分鐘
設 計 者:第九組 (王子敏、武春子、陳雅芳、王怡潔)
活動緣起
位於慶豐市場旁的吉安鄉好客藝術村,在吉安鄉客家發展中具有地方意義、歷史背景或景觀特色的空間,在日治時期曾是吉野移民村,在八年抗戰後變為軍營使用,如今是融合桐花造型意象的文化廣場,並透過吉野移民館及客家文物館,呈現吉安豐富的歷史紋理及多元文化。
課程目標
1.能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
2.以口語參與互動
3.會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
學習指標
1. 認-中-1-3 -1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
2. 語-中-2-2-2以清晰的口語表達想法。
3.美-中-2-2-1運用各種視覺藝術素材與工具,進行創作。
教學資源
交通車、好客藝術村導覽人員
客家花布、瓦楞板、護貝機/護貝模、白膠、剪刀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1.詢問幼兒知不知道吉安鄉好客藝術村?是否去過好客藝術村?
2.參觀[好客藝術村]之行程,規劃出參觀內容重點-客家文化產業館、文創商品館、移民村史館、原住民產業生活館等多元文化展館,簡單介紹了吉野村和吉野神社的歷史背景。
◎發展活動:
1. 搭乘交通車前往〈好客藝術村〉參觀。
2. 請導覽員為我們介紹展示館裡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裝置藝術,設置是客家廚房搭配客家餐食為主題概念,除了常見的客家傳統米食外,同時認識當地的移民村的歷史以及當地的客家文化,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
這次主題課程進行了讓幼兒認識[客家人],班上之前統計過有客家血統的孩子有2位,另外有閩南+客家的就有4位孩子,因此不管班上孩子是客家人有幾位?我們的課程活動還是會介紹說明關於客家文化,讓孩子了解客家文
化的概念。
在與孩子進行討論認識客家文化的課題,孩子們對於客家文化大多不是很了解,於是,老師就安排了戶外教學活動,參觀吉安好客藝術村。參觀的地點位於慶豐市場旁的吉安鄉好客藝術村,在吉安鄉客家發展中具有地方意義、歷史背景或景觀特色的空間。在帶領孩子到吉安好客藝術村參觀過程中,請導覽員為我們介紹展示館裡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裝置藝術,設置是客家廚房搭配客家餐食為主題概念,除了常見的客家傳統米食之外,同時認識當地的移民村的歷史以及當地的客家文化,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客家文化。
3. 回到學校請幼兒分享參觀好客藝術村的感想?
參觀後分享活動~~
老師詢問孩子參觀好客藝術村過程中,導覽叔叔/阿 姨介紹了什麼?還記得嗎?
幼兒:有介紹那裏的大樹爺爺和大樹奶奶,還有看到洗手台的地方。
老師:洗手台的地方只供應洗手?還是有什麼意義在?
幼兒:祈求平安。
康睿:有看到石碑。
老師:還有呢?在室內還看到什麼?
可甯:我還看到大櫥櫃,是以前的大冰箱(聽導覽員說的)。
凱程:是放食物的,它的門是可以通風。
老師:為什麼呢?
幼兒:食物在裡面才不會壞掉,也不會讓螞蟻、蟲蟲吃掉。
◎綜合活動:
★客家花布立體框創作
→客家花布、瓦楞板裁成正方形(相框的形狀)。
→準備幼兒照片先護貝貼至瓦楞板上,再將花布剪成四條長條型,用白膠黏貼瓦楞板邊框。
◎延伸課程活動
1.我會學說客語[大家好][早安][謝謝]
2.教幼兒唸唱跳客家童謠123
→123 著紅衫 345 分狗逐 789 屎不扭一扭
單元四:原民在吉安
班級/幼兒年齡:中班(4-5歲)
活 動 時 間:60分鐘
設 計 者:第九組 (王子敏、武春子、陳雅芳、王怡潔)
活動緣起
吉安鄉境內原住民部落共有23個,可概分為2大族群(阿美族和太魯閣族),以阿美族部落為居多,因此想藉由阿美族的文化特色,認識傳統服飾、飲食文化、豐年祭節慶等,讓幼兒感受並體驗阿美族文化。
課程目標
1. 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關係。
2. 尊重多元文化。
3. 會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
學習指標
1.認-中-2-3-2 與他人討論生活物件特徵的關係。
2.社-中-3-3-1 樂於參與多元文化的活動。
3.美-中-1-2-1探索生活環境中事物的色彩形體、質地的美感受其中的差異。
教學資源
阿美族男生和女生的服飾、毛線(紅色、白色)、正方形的珍珠板、鉛筆、廣告顏料、水彩筆
小米粥/龍葵/輪胎/過貓食物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1.利用吉安鄉18個行政區域圖,配合多媒體的呈現,了解阿美族群其分布位置。
2.介紹阿美族文化特色。
◎發展活動: 吉安鄉18個行政區域圖
1.認識阿美族服飾
→老師提供展示阿美族男生和女生的服飾,讓幼兒用手眼觀察與觸摸感覺,最後共同討論覺得阿美族男生和女生的服飾有什麼不一樣?男生和女生的的服飾上有什麼圖案、顏色呢?
→老師介紹阿美族的服飾在什麼場合會穿著?那衣服上的圖案、顏色之意義?
2.「阿美族語說一說」
→認識阿美族『妳好』、『謝謝』問候語,並上台唸出問候語,請各組輪流回答,得分最高給予獎勵。
→分組玩蘿蔔蹲遊戲學習原住民 1.2.3.4.5 的數字。
→學習原住民的掌聲與歡呼
在進行課程活動[原民在吉安]中,老師先將吉安鄉18個行政區域圖拿出來,讓幼兒知道在吉安鄉18個行政區域圖示中,並告訴幼兒及了解阿美族群其分布位置。例如:仁里村部落、東昌村部落、仁和村部落、宜昌村部落、東昌村部落、南昌村部落、吉安村部落、永安村部落、光華村部落、北昌村部落、勝安村部落等等11個村落大都居住比較多阿美族人。接著老師又介紹認識阿美族的服飾,還有阿美族的飲食文化,老師我自己本身是阿美族人,所以現有阿美族的服飾可以展示給幼兒們觀察和觸摸。
在過程中,與幼兒討論覺得阿美族男生和女生的服飾有什麼不一樣?幼兒說:阿美族男生穿裙子/背袋(情人袋),女生的的服飾上有有上衣和長長的裙子還有一片長方形的衣服(肚兜)。然後老師又介紹阿美族的服飾在[豐年祭]的場合會穿著阿美族的服飾,他們的豐年祭就像是過年的感覺,就會跳[歐嗨央],剛好7、8、9月份時分布的村落都會舉辦豐年祭。(這時老師運用多媒體上網下載阿美族豐年祭影片給幼兒們看),他們看到都說有看過,在電視上也有看到。
老師又問:你們看到阿美族的服飾都是以什麼顏色為主?凱程說:有紅色、白色和黑色。老師說:還有呢?予馨說:還有綠色、藍色、黃色。
除了介紹阿美族文化特色、服飾之外,還教幼兒學說阿美族簡單的語言,例如:[你好-乃以猴][謝謝-阿賴][小孩子-WaWa][爸爸-MaMa][媽媽-Ina][我是小孩子- WaWa嘎故],讓幼兒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唸,因為阿美族語很不好講,我自己是阿美族人都不太會說族語呢,不過,幼兒跟著老師唸著唸著也慢慢學會說簡單的族語,還有教他們唸阿美族語的數字1-5就更難了,但他們還是很努力的學習,再來又教他們學習原住民的掌聲與歡呼-拍3下,ㄜˋ,拍3下,ㄜˊ,拉弓箭,右手握拳(一拉…ㄨˋ),這個勝利的歡呼聲他們就很會,也很喜歡。
3.介紹阿美族頭飾的編織/圖騰
→介紹阿美族頭飾圖片,讓幼兒去觀察頭飾是如何編織出來? 然後老師準備毛線(紅色、白色、黑色),教導幼兒動手學習編織。
→展示阿美族的圖騰,並介紹說明圖騰的文化象徵意義。
→老師拿正方形的珍珠板,請使用鉛筆在珍珠板上面輕輕刻畫,畫出屬於自己的圖騰,刻完後可以塗上廣告顏料,拓印在白紙上,等拓印的顏料乾後,可創作頭飾、手環、項鍊等。
展示阿美族的頭飾及圖騰的圖片,並教導幼兒學習編織和設計圖騰,老師準備了毛線(紅色、白色、黑色)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編織,告訴幼兒編織比較有難度,我們就先練習綁辮子,老師詢問幼兒:有沒有人會綁辮子?紫妍舉手說:我會綁辮子。於是老師準備了毛線請她教大家如何綁辮子?看到她真的會綁辮子呢!
然後也引導幼兒圖騰創作,老師先示範如何設計圖騰,再請幼兒學習設計圖騰及串珠的學習,在課堂上參與的幼兒都好厲害。老師會將毛線、珍珠板、廣告顏料、圖畫紙放置在美勞區提供幼兒創作。
4.介紹阿美族的飲食文化
→阿美族主要的飲食來源為打獵、捕魚、畜養豬、雞、種植稻米、小米等,並習慣食用鹽醃製的食物、煙燻的肉或魚及吃檳榔等。阿美族所處環境造就了阿美族人相當獨特的飲食文化。
→阿美族人的飲食文化中的特色有三大點︰海鮮水產食物的喜好、擁有豐富的野菜文化、以及風味特殊的醃生肉(silao)。
→老師準備小米粥/龍葵/輪胎/過貓等原住民的食物,讓幼兒品嘗及分享。
老師為了課程活動的進行,再上課程前一天去黃昏市場中原住民區買了阿美族的食物,也在當下拍了小米的照片給幼兒看,原來小米可以做成[杜倫],還有阿美族吃的輪胎、竹筒飯、醃生肉(silao),野菜…等,並讓幼兒品嚐。
單元五:我們是一家人大富翁桌遊
班級/幼兒年齡:中班(4-5歲)
活 動 時 間:60分鐘
設 計 者:第九組 (王子敏、武春子、陳雅芳、王怡潔)
活動緣起
人類從最起始原始簡單的生活,邁向了當代這樣資訊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節奏緊湊快速的「便利生活」,無形中給賴以生存的環境、同樣緊密依賴環境而生存的各式生物,造成了沉重甚至威脅其生存的艱鉅挑戰。而這樣的發展,或僅是以人類自身短暫的生命歷程來看,都不脫「選擇」的影響。從人生而落地,就開始了許多選擇,也許是他人幫忙選擇的,但大多卻都是自己所做下的決定、或是大環境左右限制了你的選擇。而人的選擇,對環境或其他生物,更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任何人都別輕忽屬於自身「選擇」的力量。
活動目標
1. 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
2. 與他人合作解 決生活環境中的問題。
活動緣起
1. 認-中-1-3-2 以圖像或符號記錄生活物件的多項訊息。
2. 認-中-3-1-1 參與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並實際執行。
教學資源
大富翁桌遊紙1大張、2顆骰子、機會/命運卡、PASS卡、迴轉卡、
◎引起動機:
食、衣、住、行、育、樂是與人類生活的每一天都緊密關涉交互影響的層面。背後也對整個自然生態以及環境都間接或直接的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與改變。(例:在這個分工細密的科技時代裡,我們已經很難知曉所吃、所用的東西是從哪裡來、誰做的?剝削哪些資源?)我們有著許多的不了解,但卻不能以「不知道」來當作搪塞藉口,透過這個「我們是一家人大富翁桌遊」遊戲,邀請幼兒藉由對「食、衣、住、行、育、樂」的認識為開端,重新關注這些生活各層面間重要的小事,若是細細追索這些「小事」,知道了它們造成的影響、牽涉層面的廣泛等,就會發現這些可都是會令你驚訝無比的「大事」哦!
◎發展活動:
進行「我們是一家人大富翁桌遊」遊戲,內容關涉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決定分組後,從自己身上拿出一樣東西當成該組代表物,然後每一組輪流投擲骰子,決定前進點數,並一起念出走到的那一格所遇見的事件。若走到機會與命運,則抽取機會或命運卡一張,依上頭的事件進行。也可能有機會在過程中拿到好用卡,如PASS卡、迴轉卡、提示卡、CALL OUT卡等,迴轉卡可以將你覺得無法處理的狀況迴轉給他人協助處理;而CALL OUT卡除了可以尋求關主協助外,遇到因不當行為或選擇而被懲罰的狀況,也可以CALL OUT現場所有人與你一起接受處罰(進行表演),而增加了遊戲的刺激及深刻感受,並可視彈性調整遊戲規則,如需經過兩次起點者為優勝。若都了解遊戲規則後請各組依活動指示開始進行。
課程告一段落了,我們與幼兒回顧進行了有那些課程活動?幼兒:有介紹閩南人、客家人、阿美族。老師說:還有沒有人記得還有什麼?可甯:我們還有參觀好客藝術村。家婕:有介紹阿美族的食物,我還吃到杜倫好好吃(家婕是阿美族的小孩)。康睿:老師還教我們唱台語兒歌。老師:哇…你們都還記得,今天老師有準備設計一個遊戲就是我們上的這些課程活動,老師設計桌遊,等等老師會教你們怎麼玩?於是,老師就請幾位幼兒出來玩一玩,老師則在旁引導幼兒玩桌遊遊戲。
1.遊戲配件:
→一個骰子、3個小棋子、題目卡15張,
機會10張/命運卡10張
2.遊戲玩法:
→3人玩先剪刀石頭布看誰先玩,按照123輪流進行遊戲投擲骰子,決定前進點數,並一起念出走到的那一格所遇見的事件。若走到機會與命運,則抽取機會或命運卡一張,依上頭的事件進行。也可能有機會在過程中拿到好用卡,如PASS卡、迴轉卡、提示卡、CALL OUT卡等,迴轉卡可以將你覺得無法處理的狀況迴轉給他人協助處理;而CALL OUT卡除了可以尋求關主協助外,遇到因不當行為或選擇而被懲罰的狀況,也可以CALL OUT現場所有人與你一起接受處罰(進行表演),而增加了遊戲的刺激及深刻感受,並可視彈性調整遊戲規則,如需經過兩次起點者為優勝。若都了解遊戲規則後請各組依活動指示開始進行。
當幼兒在示範練習玩桌遊時,在旁觀看的幼兒也想躍躍欲試呢!不過老師會將桌遊放在組合建構區提供幼兒去操作。
◎綜合活動
1、透過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吉安多元族群。
2、請幼兒分享一家人大富翁桌遊遊戲的樂趣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