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潮與口簧琴和弓琴的對話(上)
文/Amis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篩代講述,葉淑綾計畫團隊整理
圖/葉淑綾計畫團隊
在2020年7月13日由臺東生活美學館與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暨圖書資訊館聯合舉辦的「黃貴潮先生紀念座談會」上,Amis旮亙樂團少多宜‧篩代團長分享與黃貴潮互動的回憶。少多宜與黃貴潮的相遇要從1991年說起,那時離開軍隊的少多宜投入原住民社會運動試圖爭取族人的權利,原先軍隊監察官的工作讓他意識到,要脫離掌控和爭取權利的話需要有一群人共同來投入努力,尤其對處境嚴峻的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他在擔任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的幹事時結識了黃貴潮(Faki),後來從事公共電視製播新聞的工作,時常拜訪Faki,向他請益阿美族的文化事宜,2008年兩人一同在師範大學擔任駐村藝術家,這段時間的相處更加深了兩人的關係和情誼。
音樂讓少多宜與黃貴潮更為親近:「Faki真的很會彈撥口簧琴,他甚至可以用旋律來彈奏。」黃貴潮在樂器的掌握上非常具有天賦,常常用不了多久就能熟練,除此之外,作詞、作曲、唱歌亦難不倒他。少多宜視黃貴潮為「老師」,兩人常常一起討論傳統歌謠,他感念因為有黃貴潮的努力,阿美族的旋律、歌詞才能以紙本的方式被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大量珍貴的資產。Faki曾感嘆「太平洋後浪推前浪,年輕一代所擁有的永遠勝過上一代」,憶及此,少多宜感性地說「在面對Faki時,我永遠謙卑地告訴他,我是坐在巨人的肩膀上,沒有您就沒有現在的我。」
對阿美族而言,唱歌不僅僅是唱歌,歌謠是情感、是歷史、是生命。阿美族的歌唱極度依賴情境,因此黃貴潮非常喜歡聽別人唱歌,他能從歌聲和眼神感受歌者的真情流露。「音樂代表了自己的生命,透過樂器演奏音樂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祝福,要作自己的歌讓大家傳唱。」聽聞歌謠如見歷史,黃貴潮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少多宜,也帶出了此次座談會少多宜想和大家分享的主軸:「學習Faki愛唱歌的生命,跟著Faki作自己生命的歌。」
談及黃貴潮,少多宜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不為自身障礙所阻的堅韌精神,Faki雖然行動不方便,但卻可以為了收集田野資料東奔西跑,他曾為了要拜訪吳明義而側著身體坐在車上三、四個小時,少多宜回憶道「他的坐姿已經不成人形,他不能正坐,只能斜坐斜到幾乎要跌倒的樣子」。透過黃貴潮留下的珍貴資料,我們亦能從中窺見他對學問的追求與熱忱。這樣的Faki在族語上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語言系統不一定要統一,但要活出各地的特色,以宜灣的語言系統來看,阿美族語的發音沒有U只有O,沒有L只有R──這一套看法也與吳明義相同──而今,黃貴潮的堅持變成眾人的堅持,成為發展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