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文化鐵人Lifok ‘Oteng Faki黃貴潮先生
文、圖/陽昇宏
運動界有個十項鐵人楊傳廣先生,但在阿美族學術文化領域裡,我卻看到一位令大家所推崇尊敬的文化人—黃貴潮先生Lifok ‘Oteng Faki,他雖不良於行但勤於奔走研究調查的精神,並能書寫分享流傳於世的實踐文化使命,遠超過我們一般人的鐵人精神。
與黃貴潮認識是筆者在台東市公所原住民行政課服務時,和Lifok ‘Oteng Faki洽談阿美族文化復振和推動阿美族口簧琴製作教學活動。並於市公所及馬蘭部落聚會所辦理二場次阿美族口簧琴製作與教學課程,邀請黃貴潮Lifok ‘Oteng Faki擔任講師。當時參與者莫不驚訝阿美族會是有口簧琴吹奏樂器的民族而興奮學習,可見Lifok ‘Oteng Faki擔負起鑽研復振阿美族文化的使命。從認識黃貴潮老師後,即有更多機會接觸與認識在地台東文化工作者,他可以說是文化工作者的先驅者,也是花東海岸線阿美族文化網絡樞紐中心,他就是有鐵人精神促成文化網路。
喜宴場合也會經常看到Lifok ‘Oteng Faki在場作田野調查記錄分享,雖然他行動不便,但與人交談的氛圍確是津津有道,他非常認真的以二天二夜與長者聊天談論分享過往與現今習俗趣味,阿美族結婚喜慶宴客前一天的族親饗宴(男方準備一隻豬剖半並送達半隻豬至女方家的共同分享),及晚上連夜煮食糯米與製作糯米糰、氏族婦女包檳榔與練習歌舞等等熱鬧籌備一晚,到隔日迎娶後中餐喜宴接待客人,逐桌還要發送糯米飯及檳榔的待客之道。阿美族不似平地人中午喜宴完就打包走人,而是持續歌舞歡樂到約下午三點左右後,再享用主婚家族準備的傳統風味餐,包括糯米、河邊或海邊捕撈的漁蝦貝類、海膽蝦蟹、海藻海菜及山上的籐心、阿美族蔥蒜、醃漬美食可分漁類、豬肉及牛腸豬肚等等,人潮直到晚上散去,剩下族親開檢討會分享與改進,Lifok ‘Oteng Faki研究出書也帶給後進學術研究者非常好的知識庫。
這張照片是我應羅福慶邀請前往東海國宅住處,真的是佩服黃貴潮博學好讀研究與寫作的精神,從進門開始書櫃與地上真的是滿滿屋子空間的收藏書籍與研究資料。當時筆者協助他爭取文化工作者的福利,讓他能夠有比較好用的筆電設備來寫作文章,以及提名他接受原住民族委員會有功原住民獎項殊榮。再來就是他親自來公所致贈《遲我十年》一書。2018年初春則是在台東文化人聚會場合,他堅持與堅決的要成立臺東縣阿美族學學會,經推舉籌備會召集人高淑娟老師即在三個月內完成臺東縣阿美族學學會立案登記,學會的成立可說是Lifok ‘Oteng Faki啟動樞紐更是重要的推手。
Lifok ‘Oteng Faki拄著拐杖到處行走田野調查記錄,後著書有《阿美族口傳文學集》、原住民族與馬蘭阿美語、他先後完成《阿美族傳統文化》、《阿美族兒歌之旅》、《阿美族飲食之美》、《豐年祭之旅》、《伊那Ina—我的太陽:媽媽Doing傳記》等著作。這位文化鐵人是文學家、歷史家、語言家、音樂家、工藝家、文化藝術家,終其一生獲獎殊榮有生命永續獎、原住民文化藝術獎、原住民文學獎、原住民貢獻獎、原住民教育及語言研究著作獎,最後由原民會追贈三等原住民族專業獎來感謝他為原住民的貢獻。他一生戮力文學寫作,成就獲得部落族人肯定,堪稱為阿美族文化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