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潮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專案計畫】國家文化記憶庫培力工作坊
文、圖/葉淑綾計畫團隊
國立臺東大學黃貴潮名譽博士來自臺東縣阿美族宜灣部落,一生皆以沐浴在自己的文化中為樂,其創作與記錄的一切,不僅反映他個人兼具作家、人類學家、音樂創作者和阿美族文化傳承者等多重角色的精彩一生,也深深地銘刻著原住民文化的色彩,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近代發展的軌跡與歷史。黃貴潮先生於108年4月7日星期日上午蒙主恩召、安息主懷;由於黃貴潮先生一生未婚,親人多已過世,身後事由學界和民間友人籌組治喪委員會協助處理,並由馬蘭部落羅福慶老師、高淑娟老師及南島文化中心葉淑綾老師帶領學生至其生前獨居住處,進行遺物整理、裝箱、搬運等工作。
黃貴潮先生的遺物,目前收藏於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包括生活日誌、支出簿、信件、手稿、樂譜、剪報、相片、出版品、口簧琴樂器文物等。為繼續發揚黃貴潮先生相關之文化資產的價值,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與圖書資訊館於今年承接由文化部補助、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之「黃貴潮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以文化部「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之核心理念,和以「國家文化記憶庫」為統籌,將系統盤整黃貴潮先生所遺留之珍貴文化資產,同時進行搶救保存和造冊之工作,接著進一步挑選萃取和黃貴潮先生生命歷程與重要成就相關的文化資材,進行數位公共化作業。
為確保執行計畫數位化成果能符合國家文化記憶庫標準,本計畫特針對相關工作人員與對國家文化記憶庫未來加值應用有興趣者,於109年4月24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在國立臺東大學鏡心書院電腦教室舉辦「國家文化記憶庫培力工作坊」,邀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專題中心廖泫銘研究副技師擔任講師,介紹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並帶領工作坊學員進行實機操作練習。
工作坊分為上、下午兩個部份進行。在上午的課程中,講師廖泫銘先生首先對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之架構與執行現況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接著便進入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主題——「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以淺顯易懂的解說方式、搭配操作示範,讓學員了解該系統的功能與操作方式。由於廖泫銘先生本身具有豐富的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執行經驗,因此在講解系統操作面的同時,也藉由實務案例分析該如何靈活運用系統功能,讓資料建置的過程能更順手,並確保產出成果具備知識保存與傳播之實用性。除此之外,廖泫銘先生也針對文化資產數位加值應用的兩大重點:「詮釋資料(metadata)撰寫」與「智慧財產權授權與權利盤點作業」分別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學員建構出整個文化資產數位化工作的概念全貌。
下午的課程以學員的實機操作練習為主,內容包括: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資料建置、資料批次匯入與匯出、詮釋資料填寫練習。本次工作坊的報名狀況十分踴躍,參與學員來自四面八方,包含東大師生、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執行人員、地方文史工作者、藝文工作者等;有學員專程從台南遠道而來參加,也有擔任地方信仰中心志工、已屆花甲之年的銀髮學員,為了保存獨特的宮廟文化,前來學習。
工作坊在最後的綜合討論後圓滿落幕,本計畫團隊擬於今年6月、7月再各別舉辦與計畫內容相關的「實體文物保存工作坊」以及「黃貴潮紀念座談會」,歡迎對活動內容有興趣之民眾報名參加。